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安徽和县: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在日前安徽省发改委公布的2019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名单中,和县列居A类县(区)第三名。

  2019年,在高质量发展的考卷上,和县奋笔疾书,取得斐然成绩。

  这一年,和县与南京市浦口区签署跨界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和城至南京高家冲地铁站公交专线正式开通运行。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省第二。55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8.1亿元,占年度投资的150.4%。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获全省第11名。

  新增造林面积4600亩,实施绿化工程22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5.5%,PM2.5平均浓度下降10%,完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省质量强县”等多项创建任务。

  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八大工程”和“四金工程”,491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民生工程考核居全市首位。

  ……

  近年来,和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机遇,一门心思谋发展,凝心聚力求突破。通过坚定不移抓项目促发展,大刀阔斧优环境惠民生,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

  融入长三角 高质量发展的破题尝试

  2019年12月16日,占地230亩,总投资达5亿元的南京国器无人机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和县。

  “预备落户前,我们提了个要求,想请这边找个试飞场地。和县这边不仅在一周内帮我们协调好场地,还把人员住宿一并解决了。”企业负责人用六个字概括了和县招商:“速度快,心意诚”。

  出于发展需要,原在南京的国器无人机企业计划将生产和试飞环节迁至南京周边地区。在众多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和县拿下了这个项目。

  “招商工作好比交朋友。我们如何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帮助解决实际难题,企业都能感受到。”负责企业招引工作的乌江镇党委书记陶振华谈道。

  在后期行动上,和县也是快马加鞭。

  项目签约后,和县仅用16天便收购了一家停产10年的企业,并完成改造升级,交付该企业作为生产厂房。之后迅速协调出3块区域,作为其试飞区域。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从事研发和生产大型无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以及无人机核心零部件等,全部投产后,可年产大型无人机1000套、航空发动机2000台。

  好消息接踵而至。今年春节前夕,和县与南京市浦口区正式签约,共建“浦口—和县产业合作伙伴园区”。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和县规划2平方公里作为启动区,在产业延展、成果转换、产权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

  目前,“伙伴园区”初步选址完成,红线四至基本明确,正启动征地拆迁和指标保障等前置工程。

  融入南京,交通先行。2019年12月5日,首辆从和县发往南京的跨省公交鸣笛发出。自此,每天8台共48班次的公交在这条线路上奔走,连接起两地经济人文的交流通道。

  为更好服务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县重视与浦口区交通建设等高对接,着力推进“宁和交通一体化”发展。近期,该县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先后带队赴省发改委、南京地铁集团协调对接,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该县1条高速公路(宁和高速),2条国道(G346和G347),1条省道(S328与南京新浦合路连接线),1条县道(张杨路),1座老桥(乌江大桥),以及 1处公交换乘中心(宁和公交换乘中心)和1条省际公交(和城—S3高家冲站公交),即“12111+1+1”工程布局纵横交错。此外,宁和城际二期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初步纳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对外交通全面提档升级。

  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

  善厚镇万元村一块集中连片的水域。落日余晖中,一个头戴草帽矮小却健硕的身子立在水中。一条长长的渔篓被用力抛向前方,阵阵涟漪荡开,流向前方坚定的倒影。水里站着的,是41岁的善厚镇万元村贫困户——朱发道。

  这片水域是善厚镇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千亩稻虾田之一,现在正值合作社龙虾上市的旺季。“朱发道虽然说起话不太利索,但做起事来麻利。苦活累活他看到就干,从不抱怨。现在是我们这的‘骨干’。”合作社负责人朱礼亮笑着说道,“在我们这干活的贫困户有十来个,像他这样干得好的,一年纯收入就有四五万。”

  除了工资,合作社每年还会拎着米油慰问村里的贫困户,对部分老年贫困户发放高温慰问金。

  稻虾田效益好,是朱礼亮发“福利”的“底气”。

  2018年,朱礼亮的和田合作社800亩“稻虾连作”综合种养模式示范项目先行启动,在对水稻田进行改造后,养殖小龙虾,小龙虾养殖至6月底收获结束后再插秧。新型种养模式,使得养殖亩均纯收益达1500元左右,当年便带动周边50多户农户走上稻虾连作综合种养发展道路。2019年,他的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流转土地总面积2386亩,发展社员60名,年销售收入达550多万元。

  万元村的土地上,农忙正起,满目生机。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穷二白的贫困村。“万元村是圩区,以前总是一发水就淹。后来村集体搬迁,这里2000多亩农田全成了荒草地。”如何变荒田为绿洲?2014年,万元村村书记孙克宝找到在外地做工程的朱礼亮,希望他能回到家乡,将万元村的耕地重新启用。

  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当年,朱礼亮重返故土。购置机器,把荒地割田成方。原本只想种种水稻、油麦的他,花了一年时间外出考察后改了主意——依托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应该发展效益更好的特色稻虾养殖。

  “一亩水稻的收益在600元,而发展稻虾连作,一亩田的收益就能变成2100多元。”朱礼亮笑着盘算。2015年,他拿出300亩作为“试验田”。近年来,市里发展“金稻鱼”扶贫项目,他的稻虾田又扩充到1100亩。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却也成了一个乡村的振兴故事。

  在朱礼亮等种养大户的带动下,周边100多户农民也走上了稻虾混养之路。2019年,在大户们的辐射带动及各级部门的推广引导下,全镇3.5万亩农田改造成稻虾田,约有10%的贫困户通过发展养虾实现自主脱贫。善厚镇龙虾还走出和县,在合肥、南京等地热销,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龙虾养殖甚至成了一种文化标识。2016年起,和县善厚镇连续举办3届龙虾美食音乐节,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及旅游资源,逐渐打造成一种标志性文化活动,每年吸引马鞍山、合肥、南京及周边游客上万名。

  “稻虾经济”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引擎。“稻虾故事”也在不断更新。

  “下一步,我准备将龙虾制成半成品,速冻后冷链运输。另外,我们的虾稻米因为不施农药化肥,米质优良,已注册品牌。前期投放市场反响很好,今年准备增加产量。”朱礼亮发表着他的规划和畅想。

  水清岸绿 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漫步长江岸线和县段,风和景明。江面浩淼,水平如镜。江岸曲折,绿树成荫。

  和县地处皖东,濒临长江,拥有长江岸线41.6公里。此外,和县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拆违建,禁新建,补新绿……近年来,和县长江岸线保护动作频频,持续加码。

  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和县大刀阔斧,敢为人先:在全市率先开展水清岸绿产业优综合治理行动;率先划定首个县域沿江“三段线”,利用卫星定位技术手段,用“绿、蓝、红”警戒色准确划分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段线”;率先编制首个发展规划,为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和县)经济带建设提供依据。在全省率先构建首个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监控体系,在长江岸线设立高清视频监控点17处、生态保护巡逻站5个,金河口水质自动监测站启动运行。

  长江两岸应绿尽绿。2019年,该县共完成护岸防护林带植造608亩,完成退耕还林900亩,完成退渔还湿1310亩,完成退耕还湿1200亩。创建乌江镇金马村、建设村、历阳镇金河社区3个森林村庄,完成湿地植被恢复51亩,建成湿地小区20处,湿地公园一处。

  拆除大型船厂1个,大型预制厂1个,水泥船13条,沿江民房310户,完成复绿1600多亩,栽植各类树木13万余株,组建专业化保洁队伍,实现沿江环境卫生常态化监管……“近2个月时间内,我们和相关部门一处一处查,一家一家做工作,基本上40多公里的长江岸堤都走了个遍,可以说是全覆盖、无死角。”在和县发改委副主任冯德海看来,长江干线马鞍山段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是推动“水清岸绿”再上台阶的号角。

  事实上,和县严格的环保政策并未让产业走下坡路,反而激活了当地产业的全面升级。对绿水青山的追求已成为和县发展的“压力阀”,倒逼出一座座金山银山。

  “我们在招商时,就将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作为招商重点。”和县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近几年,和县提高了招商门槛,拒绝引进各类污染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智能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三竹科技、禾臣新材料、美诺福等战新企业纷纷入驻和县。

  一些传统企业也纷纷转型升级。

  走进华星化工,草甘膦水剂在智能化制剂生产线上迅速流转,从理瓶、灌装、封口、检重、装箱、码垛、入库全程自动化;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达1亿2千万元的废水、废气处理设施轰隆作响。曾经污染严重的农药生产企业,现已蜕变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全国专利工作交流站”,废水排放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环保倒逼企业向‘绿色’转型,我们淘汰了很多落后产能,并相应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改造,将原先的草甘膦原药变成草甘膦制剂,投资4968万元打造了数字化智能包装车间。这些举措让我们的发展更有底气,也得到了政府在相关政策上的扶持。”企业负责人颜泽彬说。

  “每年我们会申请5-8个企业名额,按照技改设备投入的8%予以补贴。”和县经信委项目投资办主任王涛介绍。

  环评审批也是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和县生态环境部门严把环评审批关,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建设项目设置“防火墙”,落实总量控制前置审批。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2019年,全县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38件,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111件。

  “我们提高了项目落户门槛,凡是通过审批的工业项目,全部入驻合规园区。现有不符合环保、能耗、亩均贡献等条件的园区企业,一律‘腾笼换鸟’,不断提升园区管理精细化水平。”和县发改委主任朱国庆说道。今年1-4月份,该县新审批的14个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内。

  千畴绿景万轴画,满城苍翠碧无尘。绿色,成为新时代和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俯瞰和县,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江到县城,错落有致的林木,满目葱茏的绿意,“绘”出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生态兴,则产业兴,经济兴。新的发展蓝图正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上继续谱写。(郭彤彤)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965
收藏
分享